客户端

有材APP下载

新材料在线APP下载

寻材问料下载

开通会员

精彩推荐

会员享研报折扣价、看项目BP、约投资人、每日在通讯录加更多好友等特权

开通会员 查看会员特权

登录/注册

55个国家级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大盘点

来源:新材料在线|

发表时间:2020-06-17

点击:11203


新材料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新材料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并对未来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高技术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经济转型对于新材料产业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当前的世界,谁能在新技术及产品上发展更快,谁就能占领未来经济新增长的主动权。


“十二五”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专项政策,鼓励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一批国内领先产业园区也在积极布局发展新材料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赛瑞研究整理了5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盘点了其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布局重点及方向。


1、中关村科技园


中关村科技园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也是京津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核心园区。中关村科技园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被誉为“中国硅谷”。


中关村示范区空间规模达488平方千米,形成了包括海淀园、昌平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房山园、通州园、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等16园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聚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在新材料领域,园区将重点发展石化新材料、纳米新材料、新能源新材料等。


图:中关村科技园


2、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8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10年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区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201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0.72亿元,工业总产值339.6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38.4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68.79亿元,财政收入67.7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3亿美元。


高新区现有企业5140家,“四上”企业2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33家,高新技术企业10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3家,区中园14个,上市企业16家;各类科研机构93个,研究院所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9个,建有孵化器及众创空间14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家(燕郊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兴远高科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扬帆起航创客空间、京东创客孵化空间work+)。


在产业发展布局上,高新区重点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


图: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


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由太原都市区内的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个国家级开发区,太原工业园区、山西榆次工业园区、山西科技创新城等3个省级开发区以及山西大学城产业园区,共8个产学研园区整合而成,并向南、向北建立扩展区,总规划面积约600平方公里。


整合后的示范区从空间上分为3大片区。北部阳曲产业园区,规划面积约104平方公里。其中,原太原工业园区基础区约3平方公里;在阳曲县的扩展区约101平方公里。重点布局新材料、节能环保、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健康休闲等产业。


中部产业整合区主要是对现有比较成熟的产学研体系以及城市功能进行提档升级,重点布局大数据、物联网、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文化创意、跨境电子商务、保税物流、科技研发等产业。


南部潇河产业园区,规划面积约343平方公里。其中,太原约205平方公里;晋中约138平方公里。是示范区建设的主战场。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


在新材料领域,示范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铝镁合金材料等。


图: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


4、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0年,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全国唯一以稀土资源命名的国家级高新区,辖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稀土高新区注册企业8447家,其中,稀土工业企业95家,上市公司投资企业22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7家,外资企业39家。稀土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近些年展现出较强的发展实力。地区生产总值占包头市比重提升至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提升至17.8%,总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市第一。


在新材料领域,高新区重点延伸稀土主导产业链条,打通稀土产业磁材发展瓶颈,提高稀土新材料全国市场占有率,打造成为全国稀土新材料基地。


图: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营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营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建于1992年,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重点围绕营口六大主导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以工程中心为主的科技研发总部基地,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重点培育新材料和新能源(节能环保)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以科技研发为主体、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研发和对接平台。


在新材料产业布局方面,在科技城南部重点引进硅藻土、碳化硅、氮化硅、镁质材料深加工、镁合金表面处理应用等项目,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图:营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6、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9月,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黑龙江省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总规划面积为23.9平方公里。高新区坚持以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核心,以创建优良发展环境、实现跨越发展为主题,不断强化思想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工作创新,走人才立区、项目兴区、科技强区之路,取得显著成绩。


在新材料领域,高新区重点发展石墨新材料、铝镁合金新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


图: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7、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江阴国家高新区前身为江阴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02年省委、省政府赋予国家级开发区的经济审批权和行政级别,2011年经国务院批复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历经多年建设,已初步形成特钢新材料及金属制品、微电子集成电路、高端智能装备、现代生物医药医疗等先进制造业和总部经济、科技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


2018年,高新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32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全区90%的规模以上企业与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90%以上的专利技术来自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攻关,90%以上的科技成果来自产学研合作,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36%,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45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0件。


在新材料领域,高新区将全力打造一流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向千亿级“中国高端特钢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迈进;全力打造一流金属新材料技术创新阵地,联合顶尖科研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


图: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常州国家高新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目前下辖7镇3街道,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一个综合保税区,面积508.91平方公里。


建区28年来,初步形成了光伏智慧能源、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两特三新一现代”产业。以占全市11.6%的土地、14.7%的人口,创造了全市20.9%的经济总量、21.4%的财政收入、29%的到账外资和36.6%的进出口总额,集聚了全市1/3的外资企业和1/3的高新技术企业,位列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第24位。


在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等。

图: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9、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建于2001年3月,2017年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复,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控制区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先期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已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2010年被江苏省批准为省级新材料产业园和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园,同年被批准为省级光伏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并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12年被批准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同年,经批准同意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高新区现已落户各类企业450余家,初步形成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五大主导产业。


未来,园区新材料产业将重点发展纳米金属粉体材料、光伏新材料等。


图: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萧山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萧山临江高新区始建于2003年3月,2015年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为3.55平方公里。近年来,临江高新区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实现了从“农业垦区”到“工业园区”,从“工业新城”到“科技新城”的华丽转身,相继获得“国家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扩展区”、“国家新材料产业拓展基地”、“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能源省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发展区”等一系列荣誉和称号,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


萧山临江高新区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高新区,目前已集聚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机器人、现代物流、特种纤维和新型复合材料、电子信息与物联网等高端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有望在5年内成为千亿级产业。


图:萧山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1、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宁波国家高新区始建于1999年,是宁波市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载体。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全国第一家由省级高新区成功升级的国家高新区。宁波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连续多年持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已经形成竞争优势,磁性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合成新材料等三大细分领域已形成全球性影响。


高新区积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端制造业,建成了国家火炬计划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绿色能源与照明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材料分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等四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未来,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将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和合成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无机纳米材料及技术及特种功能材料等。

图: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2、嘉兴秀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嘉兴秀洲国家高新区成立于1997年,2011年被批准为省级高新园区。近年来,嘉兴秀洲国家高新区通过“内外并举”、“资智双引”等方式不断引进优势项目,大力扶持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高新产业集聚。


高新区未来定位于打造长三角重要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全球知名的光伏新能源产业基地、对接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前沿阵地、水乡特色的宜居宜业创业新城、长三角重要的创新高地和生态新城。未来,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光伏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等。

图:嘉兴秀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3、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身为绍兴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8月,是省级五个重点开发区之一。2010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绍兴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开发区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以集成电路为突破,集聚了中芯国际、浙江京东方、航芯科技、欧柏斯光电、宏邦电子等一批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产业链相关企业,正加快打造以集成电路小镇为核心的千亿级产业。生命健康产业主要涵盖医用材料、可穿戴设备、大型医疗装备等领域,现有铭众生物医用材料与器械研究院、明峰核医学影像系统研究院两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集聚了振德敷料、福清卫生、康知生物等重点企业。


未来,高新区在新材料领域将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生物新材料、纺织新材料等。

图: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4、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2002年6月,是一家专业化工园区,规划面积为9.8平方公里,包括一园三区,即中俄科技合作园和氟硅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功能区块,是国内唯一的同时具备氟和硅两个产业发展基础的基地。2008年5月,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计划浙江衢州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


近年来,衢州高新区坚持产业立区、实施创新驱动、推动产城融合,产业体系健全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以电子化学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四大500亿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园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依托巨化,开放开发”的原则,以中俄科技合作为特色,以建设“氟硅之都”为目标,以氟硅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为产业重点,吸引和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入园创新创业、孵化和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5、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成立,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批准面积6.5平方公里,代管面积171.5平方公里。高新区多年来一直以坚持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注重规模与质量并重,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在奇瑞新能源汽车、华东光电、海螺集团、中集瑞江、中航集团、美国德尔福、日本川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带动下,形成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四大主导产业。


未来,高新区在新材料领域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建材等。

图: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6、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马鞍山慈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2002年5月,规划及托管面积达60平方公里,是八百里皖江的最前沿,也是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交汇点。


近年来高新区着力发展提升医药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做强港口物流产业,加快构建“221”现代产业体系。先后吸引了法国圣戈班、日本东洋铁球、韩国和承、意大利迈特诺、台湾中橡、中核钛白、中粮生化、中兴通讯、广州立白、上海乐通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和中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2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关系,突出“三重一创”项目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创新要素集聚集成。

图: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7、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福州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模式,下辖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以及洪山、仓山、马尾和福州软件园等6个园区,并于2013年7月开始托管闽侯县南屿镇和上街镇5个村,整合后的福州高新区总面积约193.07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面积约66平方公里)。2016年6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高新区以华映科技、星网锐捷、新大陆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特色主导、以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产业为培育重点、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31”产业发展格局,已拥有国家名牌产品3个,驰名商标3个,各类上市企业34家,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中国(福州)物联网产业基地等迅速发展,成为福州市高新技术密集、创新资源集聚、人才资源集中、土地利用价值较高、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比较明显的区域。


在新能源、新材料方面,高新区充分发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技术优势,推动新能源与新材料的技术成果和本地产业结合,在双创孵化基地项目中培育、成熟,引领提升福州本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以“国际LED创新园”的建设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引入蓝蝶光电、海睿达等LED相关企业,完善LED产业链。同时发展激光材料,培育发展纳米催化材料、动力电池材料,将福州高新区建设成为海峡西岸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和东南地区特色信息新材料高端创新基地。

图: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8、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南昌高新区于1991年3月创建,199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全区区域面积286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产业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全区企业总数近800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69家,高新技术企业309家。


经过多年的发展,南昌高新区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航空制造、医药健康、新材料等“2+2”的主导产业集群,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2018年,园区总收入在全省开发区中率先突破3000亿元。


在新材料方面,高新区依托江铜产业园,形成铜资源深加工产业链;依托江钨浩运及百利精密刀具,形成从钨粉及稀土金属、钨棒到硬质合金、精密刀具等产品的完整钨产品深加工链,成为江西钨工业重要的深加工基地;依托方大新材料和泓泰集团,形成铝资源深加工业基地。


2018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3.5亿元,力争2020年新材料产业实现收入400亿元。

图: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身为成立于2001年11月的新余市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201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辖区面积266平方公里,园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


园区现有各类工业企业4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3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基本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光电信息、装备制造、医药食品等主导产业,建立了新能源产业园、钢铁和装备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光电产业园、生物医药食品产业园、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六大“园中园”,正着力培育打造光伏、锂电、LED、新材料、装备制造、触控、金属压延、医药食品8大百亿产业集群,并下决心培育线路板和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图: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2001年6月,2006年3月获批为省级工业园区,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辖区面积60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面积30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人,其中企业员工2万人;现有企业500余家。


高新区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绿色水工产业基地获批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铜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致力于和浙江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院校合作,支持园区铜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产品升级、链式扩张,推动产业链向电子信息和电力电气领域延伸。2017年,高新区铜加工企业主营业务占园区总收入的73%。


未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鹰潭要建成世界铜都”的目标,鹰潭高新区依托兴业电子、胜华金属、宏磊铜业、江南铜业、广信铜业、众鑫成铜业、光宝科技等重点企业,彰显铜特色,树立铜品牌,做足铜文章,努力打造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图: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1、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赣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依托红金工业园和洋塘工业园创建,2006年正式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工业园区,2015年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9年9月,国务院发文同意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目前,高新区形成了以矿产品加工、食品加工、轻纺化工、电力能源、新型建材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同时,正在培育铜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LED产业、鞋产业、机械与模具制造产业等。


未来,在新材料产业方面,高新区重点发展新能源动力电池三元材料产业基地、硬质合金产业基地、省级军民融合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把高新区打造成为科技、人才、资本、创新创业和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稀土稀有金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围绕“高端技术、高附加值、新科技、新材料”的产业导向,坚持稀土和钨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首位产业不动摇,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图: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2、湽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2010年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获科技部批准,并被认定为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目前,辖区面积121.13平方公里。


高新区现有各类企业4000多家,其中营业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79家,上市公司13家,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15家。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合作,西门子、美国GE、荷兰DSM、芬兰美卓,意大利伊玛和中国化工、中国中材等20余家世界500强和国内外大企业先后进区发展并建立了研发生产基地。作为高科技发展的窗口,投资80多亿元,按照专业化划分、孵化器加加速器国际化运作模式建设的先进陶瓷、医药生物、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六个特色产业创新园已初具规模,建成投入使用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进入国家高新区前列。


高新区聚力建设新材料科技城,以新材料为主线和龙头,统筹带动新装备、新能源、新电子、新医药四大关联产业,着力打造“三个千亿、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全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高地。规划建设的功能玻璃、无机非金属纳米材料、先进陶瓷、现代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分子新材料7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和铝加工、钛合金和不锈钢三个有色金属新材料板块初步形成。清华大学工程机械学院微纳米系统(MEMS)制造产业化基地和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正在加快建设。可降解塑料、新能源电池、氮化硅、高效节能开关磁阻电机、高效无毒脱硝催化剂、纳米无机非金属材料、航空铝、航空钛等25条高端产业链条正在快速拉长、膨胀、壮大。现代服务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图:湽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3、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济宁国家高新区创建于1992年5月,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辖5个街道,人口25万,面积255平方公里。高新区形成了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软件及服务外包、纺织服装等特色主导产业。目前,在区内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17家,工业企业760家,形成了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软件及服务外包、纺织服装等特色主导产业。


2019年,全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板块聚集企业200余家,营业总收入有望突破200亿元,增长18.6%;规模以上企业26家,增长45%;完成固定值产投资20亿元,增长19%;十强开工开业项目5个,新增四上企业8个,四新项目10个,四新企业10个,新增新旧动能项目9个。


未来,高新区将坚持“绿色发展、差异定位”的发展原则,以高端化、多元化为发展导向,综合考虑现实基础、技术难度、发展潜力等因素,围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先进碳材料、应急安全新材料、纤维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开展精准招商,加快推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佳的重大项目储备、引进和建设,进一步建链、延链、强链、补链,推动济宁高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多链推进、重点突破、凸显特色。新材料产业层次明显提升、规模显著扩大,特色进一步突出,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强;在先进碳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纺织新材料等领域重点引进和培育15~20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0~12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建成专业优势突出、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园。


24、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国家科技部、山东省政府和威海市政府共同创办,是全国三个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总面积140平方公里,海岸线46.5公里。


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工业营业收入增长8.2%,工业利润增长1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8.3%。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最新排名中,高新区位居29位,连续三年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高新区明确“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当好策源地、驱动器和引领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坚持强化科技引领、实施工业倍增“563”战略的总体思路,全力壮大医疗器械及医药、电子信息、时尚设计制造、新材料及制品、智能装备5大产业集群,打造医疗器械、扫描及打印终端设备、创意与工业设计、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激光装备、军民融合6大产品基地,构建研发创新、公共服务、产学研合作3大科技平台体系。

图: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25、莱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莱芜高新区于2001年5月正式启动建设,2015年9月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有总规划控制面积108平方公里。


目前已形成了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与食品四大产业,拥有各类注册企业4090家,规模以上企业222家,深交板、“新三板”和齐鲁股权交易中心上市挂牌企业19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美国环球汽车零部件集团等大型跨国企业,以及国内最大的果汁生产企业北京汇源集团、最大的生活用纸制造商维达纸业、央企冶金地质总局黑旋风锯业等国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


未来,在新材料领域,高新区将重点提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酚醛树脂、聚酰亚胺等上游材料产业规模,推动合成纤维、橡胶、工程塑料等先进合成材料产业化,重点发展汽车轻量化、智能制造、医用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体育器材等领域制品。

图:莱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6、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临沂高新区始建于1992年10月,2011年6月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是全国革命老区中第一家国家高新区。总面积190平方公里。


现有工商注册企业54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6家,外资企业21家,高新技术企业54家,上市(挂牌)公司13家。园区整体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评为省级生态示范园、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国家火炬电子元器件特色产业基地。


依据高新区发展定位和现有产业基础,始终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五个产业集群:以电动汽车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以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LED照明产品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制药、生物工程、医疗器械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以铜钨材料、超高压连接器、石英材料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以植保机械、数控机床为主导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当前,正全力打造三个新兴产业高地:以获批省软磁复合材料及应用创新中心为契机,大力发展磁电及功能材料产业。

图: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7、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德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前身是禹城高新区,1999年启动建设,2002年获批省级,201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国家级,是山东省唯一一家设在县级的国家高新区。园区总规划面积54.47平方公里。


高新区统计在册企业620家,其中,上市企业3家、场外挂牌交易7家、新三板上市1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是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全国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中国产业园区创新力百强、国家生物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


高新区培植壮大了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其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主要产品涉及新能源汽车、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纤维燃料乙醇、污泥干化设备、热解石墨合金、密度板、粉末冶金及工业用布新材料等领域。未来,围绕以贺友集团、宝世达、浩阳新材料、国晶新材料为龙头,大力发展环保密度板、超高压电缆、土工合成新材料、高技术陶瓷、粉末冶金制品等产业。

图: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8、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同时也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洛阳市的核心区。总面积131.5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底,全区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162家,占全市35%;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7家,占全市35%;河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36家,占全市63%;有效期内河南省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43家,占全市38%;有效期内的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63家,占全市19%。


建区以来,依托洛阳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技资源,高新区大力吸引国内外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区投资、合作和创业,初步形成了“23N”产业发展体系:即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2个支柱产业,积极培育金融业、科技服务业、总部经济3个先导产业,大力扶持现代物流业、数字经济、高端生活服务业等N个机会产业。


未来,在新材料领域,高新区将重点发展高纯硅材料、钛(钨钼)材料等。

图: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9、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平顶山国家高新区管辖面积50平方公里,1995年3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区,2008年12月被列为河南省重点发展产业聚集区,2012年2月被工信部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区依托现有专业园区,再根据产业和地理空间合理划分为6个产业园区,分别是创新创业服务园区、尼龙新材料产业园区、皇台产业园区、电气装备产业园区、临港物流产业园区、沙河产业园区。


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以神马氯碱、易成碳化硅为龙头的新型材料产业群;以龙源型材、恒鑫丰特种玻璃为龙头的新型建材产业群;以神马尼龙化工、神马工程塑料、神马特种工业丝等企业为骨干的尼龙化工产业群。


图: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0、焦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焦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9年,和2013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套合发展。201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2亿元,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4.9亿元,增长5.7%。


高新区形成了以蒙牛乳业(焦作)有限公司、焦作明仁天然药物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食品制造业,以焦作科瑞森重装股份有限公司、厦工机械(焦作)有限公司、瑞庆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两大主导产业,正在积极培育以河南卓立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天宝桓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焦作华晶钻石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图:焦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1、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5年3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立;2005年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审核,纳入国家开发区名录库;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


南阳高新区建区以来,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方向,逐步建立起以光电、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是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河南省首批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试点)、省级防爆特色产业。


在新材料领域,在超硬材料、新型功能玻璃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南人造金刚石为龙头,以海纳川镀膜玻璃、华祥手机面板为骨干的产业体系。

图: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2、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辖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是襄阳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中心区域,是我国汽车工业、军工企业的聚集地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技术、智力最密集地区。


高新区产业布局为"一区两园"。汽车工业园是以"服务东风、配套东风"为宗旨,以汽车零部件项目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园区内有神龙工业园、汽车电子园、节能产业园等多个园中园,重点发展汽车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拥有以新华光、国网绝缘子、回天胶业等公司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主要生产特种光学玻璃、合成绝缘子和汽车粘胶剂等产品,企业产销能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均为第一。

图: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3、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宜昌高新区是在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建立的,1992年被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9年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高新区的产业格局已由传统的“磷化工独大”,转变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六大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以上。主导产业中,拥有5个“全球第一”(全球最大的多元醇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金刚石锯片基体生产出口基地、全球规模最大和剂型最多的硫酸新霉素生产出口基地、全球最大的六偏磷酸钠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钢琴生产基地)、4个“亚洲第一”(亚洲最大的活性干酵母研发生产企业安琪酵母、亚洲唯一的全系列和最大插齿机和铣齿机研制企业长机科技、亚洲最大的医用丁基胶塞生产企业华强科技、亚洲最大的化肥和井矿盐制造企业宜化集团)、3个“全国第一”(占据全国麻醉药品市场60%的人福药业、全国最大的联碱化工和氯碱化工生产企业宜化集团、全国最大的精细磷酸盐生产企业兴发集团)和一批“全国领先”。

图: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4、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前身为咸宁经济开发区,组建于2006年7月,2017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正式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该高新区已成为咸宁发展的龙头,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业等为主导的产业。


功能定位:咸宁市城市副中心、高新产业示范区、创新产业聚集区、产城一体示范区


主导产业:先进装备制造、军民融合产业、生命健康产业、高新技术综合产业、金融信息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模式:乡村振兴、产城融合。

图: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5、仙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仙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2000年10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辖区面积3.46平方公里。近年来,以香港丝宝集团、恒迪集团、福建亚通集团、宏发集团、江苏金威集团、深圳裕波集团为主体的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前来投资,目前辖区拥有企业88家,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方面,现已集聚中星电子、百盛钛业、湖北新蓝天、绿色家园、国佳新材、天合光能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着力推进高端装备用钛材、钛合金、钛功能材料、钛复合材料等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大力发展二氧化钛、海绵钛等电子级钛材料,建设全国最大的钛电子材料生产基地;巩固提升有机硅交联剂、偶联剂、LED有机硅新材料等产品性能,向医疗级、电子级、太阳能级有机硅延伸,推动高性能硅橡胶产业化。

36、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2014年成功获批为全国第六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园区聚集了杉杉能源、梦洁家纺等企业150余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28家,上市企业5家;拥有国家碳/碳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8家,各类省级创新平台18家。


近年来,动力锂电池材料产业集群效应凸显,受三元锂电池需求增长,杉杉能源、长远锂科、海利锂电等企业出货量快速增长,杉杉能源已成为全球最大锂电池材料供应商;科力远已成长为国内镍氢电池领域的领军企业,产品进入丰田供应链;天际汽车、桑德集团等一批新项目有力地补充了园区动力锂电池产业链条。高性能特种材料产业群体持续扩大,国内第一家掌握金刚石线研发、生产技术并大规模投入生产的岱勒新材,打破国外封锁、填补国内钛金属生产领域空白的湘投今天钛金属,碳/碳复合材料成功应用于波音、国产大飞机的博云新材,以及博翔新材、东映碳材等一批致力于填补国内产业空白的高技术企业。高端家纺方面,拥有梦洁家纺、多喜爱、名品实业等一批品牌效应突出,市场占有率大的知名企业。

37、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201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的国家级高新区,园区规划总面积约67.07平方公里,分为朝阳产业园和东部产业园。2018年全区GDP增长7.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财税收入增幅为7.1%,税收占比82.8%。发展形成了智能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健康养老产业四大产业集群。


未来,高新区将全力培育以东部产业园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园区,以中南科创园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区,以一园两中心、高铁新城为核心的中央商务区,以康雅医养为龙头的大健康产业园区,以清溪文旅小镇为核心的乡村振兴示范区等五大板块。大力推进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建链、补链、强链。

图: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8、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1997年广州市政府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形成由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和南沙资讯园组成的“一区多园”的新格局。


高新区现已形成光电子、生物医药、特种钢、汽车、食品、饮料、精细化工、电子及电器制造、机械制造、包装材料等主要产业链,成为广州市吸引外资、发展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展对外贸易的主要基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开发区中始终名列前茅。


在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以工程塑料、合成树脂和涂料为代表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类。

图: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9、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肇庆高新区设立于1998年,原位于肇庆市端州区,2002年迁园大旺正式挂牌运作;2010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2015年入列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7年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2018年入列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2019年被国家工信部评为绿色园区,拟被国家工信部、应急管理部确定为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


近年来,相继引进小鹏智能新能源汽车、国信通、万洋众创城、山鹰国际、中科瑞龙等多个投资额超100亿元项目,目前全区累计实现引入工业企业600多家,其中已投产4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7家,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等产业集聚。2019年实现GDP 197.8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9.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8.7亿元。


在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铝板带箔材、铝制产品深加工及其它金属新材料精加工等。

图: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0、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清远高新区辖区总面积97.6平方公里。201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现落户项目400多个,合同投资金额约800多亿元,实际利用资金约400多亿元。2018年,清远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11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71亿元,增长5.7%。


高新区汇聚了先导稀材、豪美新材、嘉博制药、爱机汽配、蒙牛乳业等知名企业,初步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5+1”主导产业体系。其中,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细分领域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近年来,清远高新区相继获批国家火炬高性能结构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等9个国字号品牌。全区现有国家级科技平台14个,省级科技平台44个,建有聚航研究院、佳致研究院、中科量子研究院、容大生物研究院等企业研发平台,以及华炬孵化器(国家级孵化器)、天安智谷孵化器等孵化平台,另有中大清远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华工生物检测安评中心、华师(清远)科技产业研究院正在加紧推进。


图: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1、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柳州高新区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于1992年9月,2008年与柳东新区合并,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辖区总面积约381.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03平方公里,建设面积138平方公里。2019年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稳步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001.3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财政收入完成50.68亿元。


近年来,新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实施“3+3+1”产业布局,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纵向深化、横向拓展、深度融合。其中,重点发展汽车、智能轨道交通、电子-光电等三大支柱产业,引导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研发设计、检测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广西柳州汽车城,柳东新区拥有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一汽解放、广西汽车集团新能源四大整车基地,德国博世、佛吉亚、美国车桥、宝钢集团、福耀玻璃、玲珑轮胎、耐世特等数百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新区配套发展,构建了相对完备的汽车制造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2019年生产新能源汽车6万辆,同比增长80.7%。推动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国轩高科动力电池、鹏辉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华以年产1000万支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等项目入驻。智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取得突破,第1列庞巴迪跨坐式单轨车厢下线,引进南京瑞发轨道交通配件生产基地等8个产业链项目。加快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布局,大华科技、信炜科技、安元科技、利拓机器人等项目陆续落户柳东。

42、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重庆高新区于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首批2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初步构建起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形成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西永综合保税区、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多个新型产业园区,西永综保区进出口值占全市42%,在全国96个综合保税区中排名第4位。年产笔电等智能终端设备占全球近四分之一,初步构建起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建成全国最大单层石墨烯薄膜规模化生产线,获批建设西部首个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聚集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陆军军医大学等高等院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高端研发机构等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162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7家,市级及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0余个、其中国家级5个,全市2家A类评价国家级孵化器均在重庆高新区。


在新材料领域,高新区围绕墨烯科技、川马电子、欧帝光学、松录科技等一大批新材料企业,重点发展墨烯新材料等产品的研发、设计和产业化。

图: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3、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自贡高新区于1992年5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规划控制面积100平方公里,其中宜居生活区30平方公里、产业发展区40平方公里、科技创新区10平方公里、旅游度假区20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末,托管面积65.39平方公里,开发面积34.95平方公里。 2019年,自贡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7.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01万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85.36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51.85亿元,增长9.4%。


自贡高新区围绕优化产业升级,依托国家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和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特色新材料产业加速壮大,硬质合金、特种焊条、镁合金、金属锂等产业在全国优势明显,碳黑及碳石墨材料生产技术全国领先。以东方锅炉集团、四川大西洋集团、川润股份、华西能源股份、湖南有色自贡硬质合金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大企业、大集团集聚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

图: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4、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泸州高新区成立于2013年9月,201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长江经济带上游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泸州高新区总规划面积202平方公里,按照“科技引领、产城一体”理念,形成“一核、两翼、多园”的空间格局,打造集科研孵化、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一核”即位于龙马潭区4.6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两翼”即江阳片区和泸县片区两大板块。“多园”,即现代医药产业园、机械装备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江南科技园、纳溪科技园、合江生态工业园。


泸州高新区已成为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全国大中型全液压汽车起重机、挖掘机制造中心,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四川省市级区域聚集度最高的现代医药产业基地。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位于泸州高新区江阳片泰安街道,主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按照“壮大优势、发展新兴、培育前沿”的发展思路,利用泸州市列入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市机遇,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

图: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5、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绵阳高新区于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辖永兴镇和普明街道,辖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是四川省重点培育的2000亿园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全国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园区、全国“十佳电子商务园区”。绵阳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346.57亿,工业总产值突破1180亿,“两新”产业产值占比超过90%,经济总量占到科技城的40%,区域综合实力不断攀升。


绵阳高新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坚持创新驱动、军民融合为主线,全面落实省委“5+1”现代产业体系部署,全力攻坚市委“686”重点产业,聚焦高新区产业发展实际,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5+5+1”现代产业体系。


2018年先进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9.2亿元。现聚集以电子九所(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长虹模塑、三阳塑胶为代表的企业13家,先进材料产业将依托电子九所等院所和企业,重点打造磁性材料产业园,形成以技术研发、生产和应用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图: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6、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内江高新区成立于2014年5月,同年11月成功创建为省级高新区,2017年2月,成功创建为国家高新区。内江高新区按照“一区三园”的方式组建,分别由白马园区、高桥园区和隆昌园区组成。


隆昌园区位于内江隆昌市城区东部和南部,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由三道桥工业园、黄土坡工业园、云峰工业园、红光工业园、仓储物流园和工业拓展区六大板块组成。重点发展机械汽配、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三大特色产业和现代物流、电子信息两大新兴产业。是全省“1525”工程重点培育的百亿产业园区、四川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四川省信息化建设标准示范园区、四川省小企业创业基地。


目前,园区承载面积13.5平方公里,入驻了天视车镜、山川焊管、旺旺食品、中国铁建、羽玺新材料、海燕橡胶、中农致远和维尔康动物药业等30余个知名品牌项目。


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隆昌园区将紧跟党的步伐,借力内江国家高新区金字招牌,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材料三大产业,全力打造中国知名的兽药基地、川南经济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四川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图: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7、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云南省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云南省昆明主城区西北的建成区(5平方公里)和位于呈贡区马金铺街道的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6.88 平方公里)两个片区组成。


“十三五”以来,昆明高新区在既有基础上,全力打造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稀贵金属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培养IT及现代服务业集群,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已聚集医药企业247家,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达480 亿元;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已聚集骨干企业30多家,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200 亿元。两大主导产业集群收入占全区82%,且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一定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在新材料领域,高新区已形成了从“基础原料、高端原料→高纯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催化材料、信息材料、化学与生物材料→制品与器件”的产业体系,未来将围绕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带动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新材料开发和成果转化。

图: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8、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宝鸡高新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目前西部地区唯一的、经科技部批复同意建设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由科技创业园、高新东区(含宝鸡南客站片区)、科技新城和千河工业园四大区域组成。


高新区是宝鸡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的主要承载区,也是宝鸡新的交通枢纽、商业金融和经济中心。初步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钛及钛合金新材料、石油钻采设备、高速铁路装备、电子信息装备、中低压输配电设备、机床工具制造等七大产业集群,宝鸡•中国钛谷产业集群享誉海内外。


在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钛基新材料、锆管及稀有金属材料、贵金属材料、新型高耗能电子新材料等。

图: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9、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于1992年5月,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咸阳高新区位于咸阳市主城区西部,是“大西安”核心板块。咸阳高新区是中国西部唯一的国家级显示器件产业园、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高端橡胶)基地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国家级示范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咸阳高新区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型合成材料”三大主导产业。


新型合成材料产业方面,依托龙头企业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等现有科研机构和陕西延长石油西北橡胶有限公司等105家骨干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龙头引领作用,重点发展国防军工及民用配套橡胶密封制品、高端特种橡胶制品、钛合金等项目,延伸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链,努力建设百亿级国家高端橡胶特色产业基地。

图: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0、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渭南高新区始建于1988年,是陕西省设立最早的经济开发区之一。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辖区面积49平方公里,建成区14.5平方公里,东区与华州区共建起步区11.5平方公里、西区与临潼共建协作区4.2平方公里。2019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88亿元,可比增长9.8%;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05.6亿元,同比增长12.8%。


高新区已形成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现有规上企业54家。以渭化集团、金钼科技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是高新区起步发展的重要产业板块。以中联重科、北人印机、达刚路机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较快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以土方机械、印刷机械、筑路机械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新能源汽车、3D打印为骨干的新兴产业势头良好,陕西进平、帝亚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企业即将投产。3D打印培育基地是国内建设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全、发展势头最好的专业园区之一。


在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增材制造(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

图: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1、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安康高新区是2015年9月29日经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享有地级市经济管理权。累计完成总规和各类详规(修规)100余个,推进项目建设1000余个,引进各类企业600余家,主要经济增速始终高于全市10个以上百分点。


高新区依托全市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型材料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陕西新型材料产业基地”。重点以金属镍、钒氮合金项目为支撑发展合金材料及其制品、金属镍、金属镁和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



52、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1991年批准的首批27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先后培育壮大和引进了蓝星清洗、兰港石化、奇正藏药、莫高股份、亚盛集团、兰光科技、可口可乐、民海生物等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高新区紧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和新材料主导产业,推动总投资约108亿元的17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中农威特生物医药基地、西脉新材料产业园、中铁西北科学院产业基地等项目按进度顺利推进。


西脉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状记忆合金规模化生产,主要针对记忆合金应用、高温形状记忆合金的研发与应用、可吸收材料、人工心脏瓣膜,结合3D打印技术进行相关研发领域的不断创新与革新。


图: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3、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石嘴山高新区始建于2002年,原规划面积8.9平方公里,2013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区调位后规划面积为24.27平方公里。园区现有工业企业155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5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7家。


按照自治区空间发展规划布局和市委、政府确定的产业定位,现已形成了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发展大健康产业。先后建设了淄山飞地工业园、现代纺织产业园、电子材料产业园、绿色铸造材料产业园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引进金晶玻璃、杉杉能源锂电池材料、恒达纺织、埃肯铸造、三祥新材等一批新项目。钽铌铍等新材料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钽丝、钽粉产量分别占世界市场的60%和30%,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三位。杉杉能源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投资方湖南杉杉锂电池正极材料产能全球居首。


在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稀有金属材料、先进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碳基新材料等。

图: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4、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乌鲁木齐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8月,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总体规划面积为9.8平方公里。


高新区(新市区)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辖区实际,特别是紧抓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临空经济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和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一个潜力产业”的“3+1”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引高、引新、引强、引优”的招商引资理念。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高新区立足新疆有色金属资源和石油化工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和新型化工材料,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突破发展电子材料集群、推动稀有金属新材料发展。


图: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5、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昌吉高新区前身为成立于1992年的昌吉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批准为省级高新区,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目前辖区总面积为426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34平方公里、近中期规划建设面积54平方公里。


高新区入驻企业已达46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3家,培育麦趣尔、天山生物2家上市公司,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43家。初步形成以特变电工、新华能、徐工海虹、郑煤机潞新公司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蓝山屯河、西部节水、众豪钒业、新铝铝业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群;以麦趣尔、金鑫生物、上好佳、娃哈哈、汇源果汁为代表的生物科技产业群。三大主导产业工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5%。


未来,高新区将按照“一都”(丝路智造之都)、“两城”(特变电工科技城、蓝山屯河科技城)、“三园”(生物科技产业园、检验检测产业园、幸福经济产业园)、“四区”(援疆产业承载区、高新产业聚集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创新驱动试验区)的布局,全面构建“456”产业体系,即做大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型材料、现代服务四个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张,电子信息、高效节水、节能环保、特色轻工、新能源五个新兴产业的应用示范。


图: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注:文中配图来源于各高新区官方网站。鉴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文中内容难免存在纰漏,如有疑问,欢迎提供您的宝贵建议。




关于赛瑞研究


赛瑞研究是专注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咨询机构,以新材料产业研究为核心,致力于为新材料产业相关政府部门、投资机构和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新材料细分市场研究、企业管理咨询、政府及园区产业规划、IPO上市咨询、专家咨询等多项专业研究及咨询服务。


识别二维码快速咨询

联系我们

电话:18617034362(9:30-18:30)

邮箱:service@xincailiao.com

微信:xclzx8888


点击咨询

客服

下载APP

公众号

让客服与您联系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让客服为您提供专属服务

关闭